达到目的古诗词( 八 )


“蓟北”已收 , 战乱将息 , 乾坤疮痍、黎民疾苦 , 都将得到疗救 , 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 , 总算熬过来了 。
然而痛定思痛 , 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 , 又不禁悲从中来 , 无法压抑 。
可是 , 这一场浩劫 , 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 , 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 , 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 于是又转悲为喜 , 喜不自胜 。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 必需很多笔墨 ,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 , 落脚于“喜欲狂” , 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 , 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 , 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当诗人悲喜交集 , “涕泪满衣裳”之时 , 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
“却看”就是“回头看” 。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 , 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 , 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
其实 , 无需说什么了 ,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 而是笑逐颜开 , 喜气洋洋 。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 , 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 , 随手卷起诗书 , 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 ,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
“白日” , 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
老年人难得“放歌” , 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 , 还须“纵酒” ,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
这句写“狂”态 , 下句则写“狂”想 。
“青春”指春季 , 春天已经来临 ,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 正好“还乡” 。
诗人想到这里 , 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 身在梓州 , 而弹指之间 , 心已回到故乡 。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 , 全诗也至此结束 。
这一联 , 包涵四个地名 。
“巴峡”与“巫峡” , “襄阳”与“洛阳” , 既各自对偶(句内对) , 又前后对偶 , 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
阅读古诗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 , 是语感形成的基础 , 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 , 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书读百遍 , 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 诵读是有声的艺术 , 它不是静寂的字符 。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 , 在读中领悟其乐趣 , 实践证明 , 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 , 体味到其韵外之致 , 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 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 ,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 , 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 , 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 , 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 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 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 , 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 , 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 为审美打下基础 。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 , 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 , 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 , 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 , 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
学习这种语言 , 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 , 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 , 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 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 , 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 形成健全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