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春望( 二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感伤国事 , 面对繁花 , 不禁涕泪四溅 , 亲人离散 , 鸟鸣惊心 , 反觉增加离恨 。
颔联从小处落笔 , 情因景生 , 景随情移 , 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 , 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 , 所以看见繁花烂漫 , 反使之痛苦流泪 , 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 , 因感时伤乱 , 花也流泪 , 鸟也惊心 。
二说皆可通 , 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 , 恨别之切 , 其比喻之妙 , 实为少见 ,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 , 使人思而得之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 , 家讯难得 , 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 , 下句写音讯隔绝 。
虽是说自己 , 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 , 道出了人之常情 , 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 , 少陵此语感人深 。
”“连三月” , 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 , 正好过了两个三月 , 所以说是“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愁绪缠绕 , 搔头思考 , 白发越搔越短 , 头发脱落 , 既短又少 , 简直不能插簪 。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 , 这一联写愁之深切 , 情境悲苦 。
“白头”因愁而生 , “搔” , 即抓挠 , 表示心绪烦乱 。
“更短” , 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
在国破家亡 , 离乱伤痛之外 , 又叹息衰老 , 更增添一层悲愁 。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 , 而自伤其老 。
”“浑欲” , 简直要 。
“簪” , 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 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
评解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 , 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 , 感情强烈而不浅露 , 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 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 全诗不过四十字 , 但读来耐人寻味 。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 , 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 , 充溢离情 。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 , 诗人俯瞻仰视 , 视线由近而远 , 又由远而近 , 视野从城到山河 , 再由满城到花鸟 。
感情则由隐而显 , 由弱而强 , 步步推进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 , 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 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 , 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其中的颈联 , 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 , 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杜甫的古诗 春望春望 诗人:杜甫 朝代:唐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春望古诗赏析【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
②感时:感叹时事 。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
⑥抵:值 。
⑦短:短少 。
⑧浑:简直 。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 , 用一根簪别住 。
【译文】故国沦亡 , 空留下山河依旧 , 春天来临 , 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
感叹时局 ,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 怨恨别离 , 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
战火连绵 ,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 家书珍贵 , 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 , 杂草丛生 , 满目荒凉 。
诗人忧时伤乱 , 触景生情 。
全诗由「望」着笔 , 情景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