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韵的形成过程( 八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 , 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 , 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 , 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 , 否则叫做出韵 , 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 , 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 , 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现代人写近体诗 , 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 , 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 , 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 , 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 , 但不一定可靠 , 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 , 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 , 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 , 子是上声 , 万是去声 , 福是入声 ,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 , 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 , 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 , 考却不是入声 , 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 , 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 , 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 , 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 , 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声 , 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 , 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 , 只有阻塞 , 没有送气爆破 , 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的stop , 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 , 并不真地发出p音 , 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 , 这就是不完全爆破 , 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 , 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 , 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 , 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 , 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 , 则分得清清楚楚 , 分别读做ik,it,ip) 。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 , 还属于仄声 , 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 , 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一画:一二画:七八十三画:兀孑勺习夕四画:仆曰什及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九画:觉(觉悟)急罚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
关于秋的诗词或散文1.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 , 能开二月花 。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 , 焜黄华叶衰 。
(《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 , 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 ,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 总是好的;可是啊 , 北国的秋 , 却特别地来得清 , 来得静 , 来得悲凉 。
我的不远千里 ,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 这故都的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