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四 )


接着 , 关注注释 。
在做题目的时候 , 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 , 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 , 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比如 , 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 , 此注释一出现 , 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 , 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 , 即使已两鬓斑白 , 扔渴望上战场杀敌 , 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
再者 , 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
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 , 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
而后 , 关注意象 。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 , 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 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 。
诗歌的根本是情感 , 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 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 , 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
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 诗人作为主体 ,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 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 ,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 ,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
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 。
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2007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第一题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诗人就是通过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这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凄凉孤寂及因国破家亡的飘泊无依之感的 。
再有 , 关注诗中的典故 。
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 , 往往喜欢用典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 , 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 , 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 。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 , 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 既自明心迹 , 又丰富诗歌的意蕴 , 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 , 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
正因为如此 , 它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
例如杜甫的《发潭州》的颈联“贾傅才未有 , 褚公书绝伦” , 诗人用典抒情 , 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 , 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
再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的两句:“正好长驱 , 不须反顾 , 寻取中流誓 。
小儿破贼 , 势成宁问强对!”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和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两个劝勉南宋当权者 , 希望他们坚定信念 , 利用有利形势 , 长驱千里 , 扫清河洛 , 尽收故土 , 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
最后 , 整体感知 。
阅读一首诗 , 无论你抓住了多少细节 , 如果诗歌的意思你是不懂的 , 那么这首诗你也就不懂了 。
因此 , 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诗文 , 整体感知一下诗歌的意思
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1.题目与题干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 , 通过题目 , 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 , 如以"别"、"送"、"忆"为题目 , 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 。
另外 , 题干和注释 , 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 , 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