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五 )


一定要认真对待 。
例:山中留客 唐 高适山光物态弄春晖 , 莫为轻阴便拟归 。
纵使晴朗无雨色 , 入云深处亦沾衣 。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 , 并且是从整体入手 , 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 , 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 , 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 。
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 , 重点内容应在"留"上 , 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 , 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 , 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 。
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 。
"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 。
"莫为轻阴便拟归" , 点明"留"意 , 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 , 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 。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 , 如果说今天没有雨 , 但天有不测风云 , 何况"轻阴"已经出现 , 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 , 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 , 入云深处亦沾衣" , 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 , 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 , 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 , 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 , "沾衣"虽然难免 , 可那空山幽谷 , 云烟缥缈 , 水汽蒙蒙 , 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 , 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 , 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
2.知人论世高考命题 , 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 , 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 , 命题人也不会回避 。
比如:研读唐诗 , 要知道安史之乱 , 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 , 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 。
乱前 , 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 , 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 , 爱好自然 , 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 , 好表现为追求功名 , 向往边塞 , 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 。
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 。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 , 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 , 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 , 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 。
或者因时而变化 , 两者兼之 , 如王维、李白 。
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 ,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 不知何处是他乡 。
"(《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 , 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
安史之乱后 , 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 , 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 , 以杜甫为代表 , 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
与此类似 , 研究宋词 , 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 , 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 , 他的词情景交融 , 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 , 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 。
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 , 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 , 还是一位将军 , 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 。
需要注意的是 , 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根
如何鉴赏古诗词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
能力层级为E级 。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
用于古诗鉴赏中 , 即评判诗歌的意义 , 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 , 感情向上还是低沉 , 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 。
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 ,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 , 因此可以说 , 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 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 , 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