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古诗词化用( 十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
如何做好古诗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 , 有所创新 , 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 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 。
语文教学 ,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 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 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 。
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 , 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 , 但诵读水平不高 , 品位不高 。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 , 没有学会吟诵 , 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
一、语言的品味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 。
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
如“风景旧曾谙” , 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 , 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 , 现在很怀念江南 , 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 。
又如“感时花溅泪” , 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 , 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 , 而是生离死别的泪 , 是心惊肉跳的泪 , 是爱国爱家的泪 。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 。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 , 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 提出问题 。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 , 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 。
- 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读后感锦集
- 撩到男朋友脸红的小技巧
-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读后感精选
- 《一学就会的爆款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 掌握好聊天的技巧,其实也能征服男人心
- 刘老师教会了我写作文
- 写作疗愈经典读后感有感
- 丁丁冬冬学作文——创意写作(3~6年级)读后感100字
- 论文写作诚信承诺书如何写?
- 经济类论文的写作思路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