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 三 )


原始手工业
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 。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这种陶质 。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 。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料 。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 , 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胎质比较粗厚疏松 , 重量较轻,吸水性强 。晚期阶段,基本上仍用手制 , 但有的经慢轮修整 。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
关于编结纺织,在河姆渡发现有芦苇席残片,采用二经二纬的编织法 。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 。可供抽纱捻线之用 。还发现了据认为可能属于原始腰机部件的木质打纬刀、梳理经纱的长条木齿状器、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轴等 。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针、管状针、匕、有柄匕、梭形器、锯形器、凿、匙等各种器物 , 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 。有笄、管、坠、珠等装饰品 。还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种)、靴形器等暂不明用途的器物 。磨制普遍精细,少数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 , 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 。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双鸟朝阳图像的蝶形器、凤鸟形匕状器、雕刻编织纹和似蚕纹的小盅等,显示了当时的精湛技艺 。
凤鸟形象牙匕状器
木作工艺十分突出 。除木耜、小铲、杵、矛、桨、槌、纺轮、木刀等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锛等工具的把柄 。用分叉的树枝和鹿角加工成的曲尺形器柄,叉头下部砍削出榫状的捆扎面,石斧当是捆绑在左侧,石锛则捆扎在前侧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 , 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 , 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在河姆渡第3层出土一件瓜棱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的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 , 微显光泽,经鉴定是生漆 , 这是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 。
房屋和水井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 。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 。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 , 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 。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 。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 , 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 。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 。除干栏式建筑外 , 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 , 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 , 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 , 中间立木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