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 四 )


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
在河姆渡遗址第 2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 。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 。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 米 , 井深约1.35米 。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 。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 , 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
墓葬
在河姆渡第4层的居住区,发现以陶釜、陶罐为葬具的婴儿瓮棺葬2座 。第1至3层有20多座墓,均不见墓坑和葬具,仅有1座以木板垫底 。成人和婴儿多为单人葬 。有3座是两人合葬墓,其中1座是两个儿童 。第2和3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侧身屈肢葬,个别的是俯身葬,头向东或东北,大多数无随葬品 。第1层内的墓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仰身屈肢葬,头向不一,以西北的居多,普遍有随葬品但并不丰富,最多的两座墓各有6件,一般放置釜、豆,少见生产工具 。总的看,不同时期的葬式、头向和随葬品是有所变化的 。
居民种属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以河姆渡遗址第 4层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与以罗家角遗址第4层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年代相当 , 陶器中的六角形口沿的盘盆类和弧敛口双耳钵等形制接近 , 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前、后阶段,分别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大体同时 。马家浜类型发达的素面腰沿釜(或称宽檐釜),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前一阶段偶有所见,反之,河姆渡文化晚期数量虽少但富有特征的垂囊式□,在马家浜类型中也有个别发现 。河姆渡文化晚期后一阶段,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均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 。河姆渡文化晚期可能受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强烈影响 。也有人认为,河姆渡遗址第4层、第3层是新发现的河姆渡文化 , 第2层、第1层则应分属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类型(或单独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进而提出由河姆渡文化发展为马家浜文化的意见 。
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衔接关系及发展去向,有待于在发现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对其晚期遗存的性质和归属 , 需再作进一步的研讨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20世纪七十年代,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 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 , 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