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炮仗的诗词

开门炮仗的诗词

关于春节的诗词、民俗、春联 。
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2.幸福吉祥,花开富贵 。
3.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 。
4.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5.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
6.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 。
7.和风吹绿柳,时雨润春苗 。
8.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
9.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
10.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 。
元会诗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
笙磐既设,筝瑟俱张 。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
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小孩小孩你别馋 打油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俗谚云: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
”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
”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 。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
祭灶 灶王龛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