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炮仗的诗词( 三 )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
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 。
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
唐诗《早春》中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
《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
——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 。
但也称“爆竹” 。
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
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
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
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
——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
我们赶紧拿了鞭炮,急急忙忙跑到马路上 。
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放鞭炮!我马上从爸爸手中接过一串已经点燃的鞭炮 。
闭上眼睛把竹竿伸得老远老远,只听“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就闻到一股火药味 。
忽然“砰”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哟,不知是谁放的“高升”落到了我的头上 。
这...
关于春节元宵的诗词春节:1 《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3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
4 《元日 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
5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元宵节:1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2 《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3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
4 《诗曰》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5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
明月逐人来 。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