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运用想象的句子( 二 )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 是很有见解的 。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 只眼前景 , 口头语 , 而有弦外音 , 使人神远 , 太白有焉 。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 , 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 , 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 , 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
此外 , 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 。
诗写听笛之感 , 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 , 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 , 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
后半才点出闻笛 , 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 , 借景抒情 , 使前后情景相生 , 妙合无垠 。
附录2、石柔的《绝句》赏析绝 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 , 去日飞球满路旁 。
我比杨花更飘荡 , 杨花只是一春忙 。
注:石柔 , 宋朝人 , 他一生远离故土 , 辗转仕途 , 曾任密州教授 。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 , 不能自主 , 抒发自己离别家园 , 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
(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 , 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 , 托物言志 。
借花的随风飘荡 , 不能自主 , 比喻自己离别家园 , 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 , 贴切感人 。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 , 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 , 奔波的辛劳 , 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 , 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 , 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 , 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 , 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 , 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
杨花随春风飘荡  ,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 , 杨花的绝飞离散 , 仅仅忙一个春天 。
[赏析]“杨花” , 杨树籽 , 表面具毛 , 状同柳絮 , 古人常以杨称柳 , 杨、柳通用 , 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 , 闭户垂帘亦满家 。
”在古典诗词中 , 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 , 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 , 拾得杨花泪沾臆” , 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 , 也无人惜从教坠 , 抛家路旁 , 思量却是 , 无情有思” 。
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 , 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 , 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 , 在结构上递进一层 , 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 , 显得格外深切动人 , 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 。
第二句 , 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 , 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 , 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 , 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 , 由人猜想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奇特的想象在古典的诗词中...我若生在南宋 , 定会同文人墨客一样去吟诵那些流传千古的豪放亦或婉约的诗篇 , 品味岳飞的热血 , 苏若兰的清丽.也定会在烟柳画桥中品味江南小雨打湿青苔的味道 , 清明亦雨上 , 旗袍古装的女子 , 撑伞走过小桥 , 清秀隽永.只可以时间安排我错过南宋凄丽的美 , 若可以 , 我愿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 , 执笔 , 感受南宋无尽的美.
运用“悬想”手法的诗句有 诗歌离不开想象.才华横溢的古代诗人们往往展开神思的翅膀 , 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天地 , 用想象的情景映衬现实的情景 , 以虚衬实 , 虚实相生 , 虚虚实实中产生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魅力.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是诗人们创造想象的常见手法 , 有时诗作者对某种情状或以后情景作设想或悬拟 , 这种创作想象的手法 , 这里称之为“悬想”手法 , “悬想”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较广泛 , 大体上 , 有以下几种情形: 悬想以后情形.诗人在描写此时情景时 , 忽而神思飞越 , 想象以后情形 , 这种想象多为眼前苦况愁绪所激发的对未来欢乐的憧憬.这种悬想侧重时间转移 , 又兼有空间跨越.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在乘船漂泊途中 , 倦游思归时便想象着归家后与妻子欢聚的温馨: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 ,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 ,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 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 , 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 春意盎然 , 桃红柳绿 , 词人却因颠沛流离面黯然神伤.上片用跳动的笔墨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 , 触景生情 , 词人急欲归家与闺中人团聚.下片词人便驰骋想象 , 憧憬着回家后的温暖 , 洗净旅途穿脏的衣服 , 调弄起有银字的笙 , 点燃心字形的香 , 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这里词有正是通过悬想 , 将倦游思归之情表现得如此浓郁. 羁旅于巴山蜀地的李商隐 , 夜深难寐 , 在淅淅沥沥、涨满秋池的雨声中 , 把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 , 而归期无日.此时诗人的寂寞愁思似乎都随着这单调的雨声弥漫夜空.这是李商隐绝句《夜雨寄北》前两句所描述的情景 , 但后两句并没有继续描述这份寂寞愁苦、黯然神伤 , 而是从这深重绵长的愁思中生出异想 , 转出新境 , 遥想他日和妻子在西窗之下剪烛夜谈.那想象中的重逢给眼前的凄冷带来一些暖意 , 而这暖意又恰恰反衬出今宵的孤寂愁苦. 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已将自己和恋人离别的那份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下片似难以为继 , 词人却独辟蹊径 , 着意描绘别后的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凄清的画面 , 将这份离情表现更是摄人心魄. 以梦境来悬想.梦境往往给人迷离惝恍之感 , 以梦的形式想象 , 虚虚实实之中 , 会产生一种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南宋词人蒋捷作为南宋亡国历史的见证人 , 灵魂深处荡漾着南宋覆亡的哀歌 , 他的一些词往往就在迷茫奇幻的梦境中抒发那哀婉凄绝的亡国之痛.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窗外雨潺潺》用梦中的片刻欢乐跟眼前的凄凉对比 , 在对比之中诉说着肝肠寸断的亡痛之悲. 最让人泪下的梦境要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了 , 可旧情难忘 , 苏轼对妻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加醇厚.然而生死殊途 , 没有地方能与妻子共话凄凉 , 上片词人已将凄怆之情表现得跃然纸上 , 下片陡然转入梦境之中:幽约不明之中 , 词人回到故乡 , 看到妻子正在小室的窗前对镜梳妆 , 那情态那容貌分明还是当年那年轻貌美的妻子 , 只是夫妻相顾无言 , 泪落如雨.哀婉悱恻的梦境表现了诗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 悬想对方情形.特定情境下 , 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 , 却不直接从自身写起 , 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 , 或先描叙自身情形 , 突然调转笔墨 , 描叙对方情形 , 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种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 , 不幸为叛军解到长安的大诗人杜甫 , 望着“国破山河在”的长安月 , 思亲之情遽然而生 , 写下了千古名篇《月夜》.“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诗人看到的是长安月 , 但并没有从长安月着笔 , 却从妻小所在地鄜州落墨.诗人驰骋自己的情思 , 想象千里之外的情形:妻子独在闺中 , 仰望明月 , 思念着身处异地的丈夫.忧虑、惊恐、思念一齐袭来 , 不禁泪湿云鬓.夜已深沉 , 清辉之下 , 玉臂生寒 , 但妻子还是守望着那轮明月.诗人从对方设想 , 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 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在其中 , 写妻子心焦丈夫 , 正是诗人牵挂妻子 , 这样就将离乱之痛、思亲之情抒发得更为深沉.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在长安谋求功名的少年游子王维 , 因重阳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诗的前两句 , 描叙了自己独在异乡、孤寂无亲的感受 , 抒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三四两句突然将镜头转换到故乡 , 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 却发现少了一个兄弟(诗人自己).故乡的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这里诗人写故乡兄弟们的遗憾也正是自己的遗憾 , 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 , 诗人自己也正是如此地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悬想 , 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 , 出乎常情 , 诗歌在意境上也更深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