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运用想象的句子( 五 )


虚实结合 , 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 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
如李白的《蜀道难》 , 以虚写实 , 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 , 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 , 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 , 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 , 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 , 让后学者畅想不已 , 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却又以实写虚 , 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 新鲜美妙 , 让人回味 。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 , 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
密度小者为疏 , 密度大者为密 。
疏者大笔勾勒 , 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 , 重在铺写渲染 。
在诗歌中 , 疏利于写大景 , 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 , 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
但在一首诗歌中 , 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 , 构成一定的意境 , 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 , 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 , 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 , 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
从美学角度看 , 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 , 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 , 一紧一缓之间 , 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 , 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 , 相互映衬 ,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四句 , 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 , 一写环境 , 一写时间 , 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 , 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 , 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 , 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 , 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 , 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 , 做到静中见动 , 动中见静 , 动静相生 , 动静互衬 , 妙趣无穷 。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 , 孤光一点萤 。
微微风簇浪 , 散作满天星 。
”前两句写静 , 后两句写动 , 给人美妙的遐想 。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以动写静 , 花落、月出、鸟鸣的动 , 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前两句写动 , 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 , 一言空间之广 , 一言时间之久 , 但也静中见动 , 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
李白《望天门山》更是高妙 , 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 , 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 , 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 , 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 , 动中有静;动静相衬 , 即有力量的对抗 , 又有宁静与和谐 , 真是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 , 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 。
在文学创作中 , 主要指语言的色彩 。
浓者 , 重笔浓彩 , 绚丽;淡者 , 素笔淡写 , 不尚雕饰 。
就作家个人而言 , 有的追求素淡 , 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 , 两相映衬 , 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