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运用想象的句子( 四 )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中展现 一幅山林秋色图 , 远山、斜径、白云、人家等这些都是一般山林都有的特点 , 不足为奇;但是暗藏在诗人心中的对山景的愉悦使得作者停下来不走了 。
直到近晚也不走 , 却是由于山林中的枫叶 , 于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 就触动了诗人萌生愉悦而对美追求的心情驻车欣赏 , 止步品味 , 这样诗人对秋的热烈、生气勃勃的感受 , 就让枫叶触发出来了 。
二、寓情于景 。
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 。
有的是上句写景 , 下句写情;有的是上联写景 , 下联写情;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 后半部分写情;有的是上片写景 , 下片写情等等 。
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 但其内涵统一的 , 景为情作铺垫 , 情渗景显灵气 。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 , 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慷慨激越 , 动人心弦 。
诗前半写景 , 后半抒情 , 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 好比画家的工笔 , 形、声、色、态 , 一一得到表现 。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 , 好比画家的写意 , 只宜传神会意 , 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 , 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 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 , 护病断饮 , 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
这样 , 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 便跃然纸上 。
全诗风格正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很好体现 。
情景交融 , 十分感人 。
三、缘情布景 。
这一类诗词中 , 由于诗人心中淤积着强烈的思想情感 , 他需要将...
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1、点染 点染 , 本是国画的术语 。
绘画时 , 有的地方点 , 有的地方染 , 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 , 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 , 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 , 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 旨意引导渲染 , 相互依存 , 和谐统一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 , 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其中第一句是“点” , 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 , 渲染伤别之情 。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 , 最后用“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 , 前面“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 , 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
所谓“实” , 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
换言之 , 就方法而言 , 详细为实 , 简略为虚;具体为实 , 抽象为虚;有据为实 , 假托为虚;有行为实 , 徒言为虚 。
就对象而言 , 景为实 , 情为虚;眼见为实 , 想象为虚;有者为实 , 无者为虚;显者为实 , 隐者为虚;当前为实 , 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 , 未知为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