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礁石的诗词( 二 )


【礁石艾青】八年级作业艾青诗歌《礁石》赏析题求教礁石艾青一个...1、《礁石》是一首现代诗歌 , 作者是著名诗人艾青 。
2、作品原文一个浪 , 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 , 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 , 看着海洋……3、作品赏析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 , 人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赋予自然事物以生命灵性 , 将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求投射到那人化的生命体上 , 并以此为镜鉴 , 为自己树立一个个精神参照 , 从中得到鼓舞 。
艾青笔下的《礁石》意象即是一例 。
《礁石》写于1954年7月 , 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 , 百事待兴 。
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 , 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 , 单就经济建设来看 , 困难 , 打击就没有间断过 。
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的新历史时期 , 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 。
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 , 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 , 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这也只是从受到‘无休止地扑过来’的‘礁石’的角度所应采取的态度——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然而有人说礁石是‘与大大小小的航船为敌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动的 , 应该则‘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顽固不化的礁石 。

【描写礁石的诗词】

这就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不同的结果 。
”《礁石》正是应时而生 , 它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
诗中没有直抒胸臆式的呼号 , 只有冷静的客观描写 , 采用的是旁观者的叙述视角 , 仿佛诗人只是在呈现一个事实 。
诗的第一节先描述“浪”:“一个”“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 , 一个“扑”字凸显了浪之气势汹汹 。
然而 , 这样的敌人 , 却“每一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 , 散开…… ”照应诗题 , “它”对“浪”的粉碎 , 就是礁石的胜利 。
整节突出的是礁石面对无穷尽的敌人“浪”的无休止的扑击 , 都必然胜利 。
当然 , 任何胜利都是来之不易 , 都得付出代价 。
礁石的胜利也不例外 。
诗的第二节聚光于礁石 , 对此作出了明确答复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 ”这是礁石搏击海浪留下的伤痕 , 也就是礁石胜利的代价 。
更可贵也更具鼓舞力的 , 不是这些伤痕 , 而是礁石战斗的精神状态 。
诗人用一个“但”字转出了礁石那并不留连于伤痕 , 也不趋于消极的精神:“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 , 看着海洋......” 。
“站”昭示着立场的坚定 , “微笑”显示着对敌的从容 , “看着海洋” , 那是时刻不松懈的警惕啊!这样的礁石 , 不 , 这样的生命 , 这样的生命的坚毅 , 能不动人么?可这样的生命形象 , 竟只由两节八句的一首诗造就!我们不能不感佩于诗人独特高超的艺术 。
在旁观者的冷静谛视中 , 礁石是朴素的 , 平凡的 , 叙述是客观的 , 语言自然也应该是朴素的 。
然而 , 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 , 不仅使礁石人格化 , 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 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正是在这平凡朴素却精炼而蕴藉的语言中 , 我们由生动的礁石形象感受到了不凡的鼓舞 。
从这首诗歌的意境看 , 简短的八句诗 , 给我们描绘了两个主要的画面:第一个 , 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个 , 是礁石屹立 , 面对浩瀚的海洋 。
这两个画面 , 其实是同一个画面 , 所不同的是 , 第一个画面 , 着重描绘了被打碎的浪花 , 第二个画面 , 着重描绘了挺立的礁石 , 视觉的中心点有了变化 , 使读者关注到不同的层面 。
这就是说 , “主导意图”有所不同 , 第一个画面的主导意图 , 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复攻击 , 第二个画面的主导意图 , 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