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礁石的诗词( 三 )


而且 , 诗歌语言构筑的画面 , 和真实的绘画有所不同 。
在诗歌中 , 画面是动态的 , 就像在电影和电视中 , 视角是移动的 , 景物也是变动不居的 , 而绘画中 , 作者却只能采取一个固定的视角 , 其画面虽然也力图用特殊的笔墨语言写出“动态” , 但是 , 相比而言 , 总是静态为主 。
诗歌这种画面的营造 , 比绘画更灵活 。
但是 , 诗歌中的画面与绘画的另一个不同 , 就是诗歌的画面是“间接的” , 是借助语言文字 , 间接描写图像的 , 而绘画 , 则是直接描写图像的 。
这首诗歌在写作手法上 , 采取了比拟的手法 , 如第一、二句:“一个浪 , 一个浪 , 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 , 无疑 , 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 , 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 , 好像也有主观意志 , 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 , 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 , 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 , 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
这里 , 就有了比喻、拟人 , 同时 , 在更深的层次上 , 有“移情”的作用 。
客观事物本来没有什么意志、目的 , 但是在作者看来 , 它们却似乎有了意志、目的 , 实际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 , 给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 。
就像杜甫“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一样 , 花何尝溅泪?鸟何尝惊心?不过作者“感时”、“恨别” , 心意悲伤 , 带着情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外物 , 觉得外物好像也在悲伤一样 。
这首诗歌的第二节 , 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 , 更是清楚明白的拟人 , 而“移情”的审美心理活动 , 仍然渗透在其间 。
这样的写法 , 使客观世界变得“人情化” , 赋天地以生命 , 使生命的活力鼓荡在宇宙...
《礁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感情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停梭垂泪忆征人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时人不识余心乐 , 宵眠抱玉鞍 , 怕见夜间出去 。
不如向 , 帘儿底下 , 杖藜扶我过桥东 , 更那堪 。
愿将腰下剑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 。
如今憔悴 , 云鬟雪鬓 。
塞门三月犹萧索~~~~~~~~~~~~~~我找的这些 , 应该是最全的啦!塞下曲六首(1) 李白五月天山雪 , 吹面不寒杨柳风 。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岑参相公临戎别帝京 , 拥麾持节远横行 。
朝登剑阁云随马 , 夜渡巴江雨洗兵 。
山花万朵迎征盖 , 川柳万条拂去旌 。
暂到蜀城应计日 , 须知明主待持衡 。
咸阳城东楼 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 , 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鸟下绿芜秦苑夕 , 蝉鸣黄叶汉宫秋 。
行人莫问当年事 , 故国东来渭水流 。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 。
莺窗人起未梳妆 , 无花只有寒 。
便纵有千种风情 。
送春 朱弁风烟节物眼中稀 , 三月人犹恋褚衣 。
结就客愁云片段 , 唤回乡梦云霏微 。
小桃山下花初见 , 弱柳沙头絮未飞 。
把酒送春无别语 , 羡君才到便成归 。
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 , 绿柳才黄半未匀 。
若待上林花似锦 , 出门俱是看花人 。
寒食 韩翎春城无处不飞花 , 起视蚕稠怕叶稀 。
闺中红日奈何长 , 簇带争济楚 。
春夜洛城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一梢红杏出低墙 。
绝句 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轻烟散入五侯家 。
笛中闻折柳 , 待与何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