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真出家诗词( 三 )


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 。
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顺治痛不欲生 。
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 。
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
至于追加皇后应举行怎样的大礼,他命礼部要认真、详细、迅速商讨并递交他审议 。
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正如元稹所写的那样:“维将竟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他不仅辍朝5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 。
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里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 。
”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 。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 。
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 。
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 。
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
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 。
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 。
”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 。
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
据说清圣祖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 。
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 。
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 。
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 。
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 。
”语气十分悲恸 。
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 。
但民国时,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又认为吴梅村诗中“房”为天驷,“房里竟未动”是指顺治将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后几句诗孟森认为是自责之词 。
所以顺治出家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
...
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关于顺治出家,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 。
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 。
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 。
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 。
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 。
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 。
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 。
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 。
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 。
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了 。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顺治帝在二十四岁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朝、清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 。
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其时皇家尊崇保护的,是《实录》、《圣训》和《玉牒》 。
它们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护在皇史k(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尉看护 。
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