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诗词 王维(12)


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 , 由外物转向内心 , 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由此可见一斑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 , 诗人匠心独运 , 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 , 以动态为静态服务 , 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
譬如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给人的感觉 , 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 , 场景在变 , 人物在动 , “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 。
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 , 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
------------------------------------------------------------------------------------------------------------------------------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 , 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 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 , 莲叶浮动 ,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 一尘不染 ,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 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 。
“照”与“流” , 一上一下 , 一静一动 , 静中有动 , 动中有静 ,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 ,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 , 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 , 先闻其声”的写法 。
可不是么 , 既是夜间 , 又被竹林遮挡 , 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 , 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 , 发出“沙沙”的声响 , 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 , 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 , 渔舟顺流而下 , 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
诗人触景生情 , 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 , 随性而起 , 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 , 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 , 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
金秋诗词欣赏解释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展开全部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赏析:全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 , 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 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 昏 ,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 小桥流水人家 , 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
古道西风瘦马 , 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 , 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 , 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 巧妙地连缀起来 , 通过枯 , 老 , 昏 , 古 , 西 , 瘦六个字 ,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 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 , 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 牵着一匹瘦马 , 迎着凄苦的秋风 , 信步满游 , 愁肠绞断 , 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 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