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初中诗词鉴赏( 二 )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 10 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
(自“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82页,作者陈邦炎 。
我们不应该引用别人文章而不加出处,这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为文起码的原则) 【鉴赏】(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
我们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
初中古诗歌鉴赏要有炼字的最好关于诗词鉴赏就很简单了,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慢慢来说: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具体说来: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等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答题模式,通常按照这个方法,一般可以在7分至满分,很容易,我诗词鉴赏通常就是满分.另外,这里我只讲了模式,具体内容你可以参考《5年高考,3年模拟》,里面的具体专业用词很多,比如描述效果的有哪些,特点用词有那些
初中的诗词赏析有什么技巧?“诗歌鉴赏”历来是让学生头痛的一个考点,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学生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 。
但当诗歌鉴赏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时候,毕竟还有选项可依托来解读 。
自2002年之后,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题,令很多学生倍感吃力,诗歌鉴赏这一道题着着实实让学生吃尽苦头 。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个考点的得分能力呢?一、明确考纲要求,抓准要点,解读诗歌《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
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 。
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
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比如:1、审清题目: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是“天机”的泄露者,因为它对诗中广泛丰富的内容往往有较明显的提示作用,抓准题目,也就大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