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传统吟咏( 八 )


2、花草类花开:希望 , 青春 , 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 失意 , 人生、事业的挫折 , 惜春 ,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
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 , 生生不息 , 希望 , 荒凉 , 偏僻 , 离恨 , 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 , 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劝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
菊:隐逸 , 高洁 , 脱俗 。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 但作为傲霜之花 ,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 ,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 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 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 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梅:傲雪 , 坚强 , 不屈不挠 , 逆境 。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 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 既是咏梅 , 也是咏自己 。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今别离诗歌鉴赏赏析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 , 主张"我手写吾口" , 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 , 未辟之境" ,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 , 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 , 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 , 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 , 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 如梁启超认为是首?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 , 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 , 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 , 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 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 , 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 , 古亦有车舟 , 车舟载离别 , 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 , 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 , 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 , 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 , 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 , 快乘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 , 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 , 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 , 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 , /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 , /远近伤我情./君肠断 , /妾身老 , /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 , /去年离别莺始啼 , /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 , /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 , /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 , 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 , 墨落窠臼 , 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 , 和他的《今离别》一样 , 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 , 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 , 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 , 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 , 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 , 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 , 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 , 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 , 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 , 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 , 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 , 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 , 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 , 仍有很大距离. 赏析二: 《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 , “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 , 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 , 风格古朴 , 写法悉依古法 , 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 , 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 , 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 , 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 , 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 , 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 , 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 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 , 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 , 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 , 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 , 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 , 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 , 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 , 又新鲜的《今离别》.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 , 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 , 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 , 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 , 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 , 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 , 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 , 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 , 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 , 人的视野拓宽了 , 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 , 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这种观念新是新了 , 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 , 所以并不彻底.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 , 时间是绵远不变的 , 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 , 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 , 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 , 也得难以实现了 , 因为不仅人各一方 , 而且是“昼夜相背驰” , 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 , 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 , 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