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的词诗词

有我之境的词诗词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 。
无我之境 , 以物观物  , 故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
” 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
例如“泪眼看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这里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泪眼”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杜甫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自在飞花轻似梦 , 无边丝雨思如愁 。
秦观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2.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 ,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 , 及个性特征 , 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 , 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 , 全部沉浸在外物中 , 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 。
如“采菊东蓠下 , 悠然见南山” , “寒波澹澹起 , 白鸟悠悠下” ,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这里纯属写景、造境 。
...
如何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展开全部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 。
在他的三部力作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
其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 。
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 自有名句 。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又说 , 有造境 , 有写境 。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然二者颇难分别 。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 必合乎自然 , 所写之境 ,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有有我之境 , 有无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
”有我之境也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寒波澹澹起 , 白鸟悠悠下 。
”无我之境也 。
有我之境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无我之境 , 以物观物 , 故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 。
造境即有我之境 , 写境即无我之境 。
“我”即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 , 多半指诗人 。
没有主人公的情志就没有诗词的产生 , 按说都是有我的 , 怎么会出现无我之境呢?二者是如何区别的呢?王先生说 , 有我之境 , 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也就是说 , 外界的景物都被我的主观情感浸染了 , 成了我或爱或恨、或怨或慕的对象 。
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浓厚的 , 绵延充塞于天地之间 。
目之所及 , 皆有灵性 , 或热情或冷漠 ,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 , 乱红飞过秋千去” , 就表现了哀伤的主人公对花的不满埋怨 。
花本来是没有感情的 , 但是这位女子处于深深的庭院 , 寂寞无伴 , 登高远望又望不见想念的人所在的章台 , 愁思难消 。
此时又是“雨横风狂三月暮” , 美景易逝 , 青春年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却这样孤独无伴 , 华年白白流逝 , 伤心的泪禁不住潸然而下 , 万般无奈去问风雨中的红花 , 而它竟然无语 , 连理都不理就飘飞了 , 怎不让人更加伤感!这种看似无理之举恰恰反映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深厚的寂寞愁苦 。
同样“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
”也反映了诗人孤独寂寞理想渺茫的心境 , 前面说 , 雾失楼台 , 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
意思是大雾弥漫 , 隐藏了楼台 , 月色朦胧 , 看不到渡口 , 那美丽的桃花源啊 , 我理想的去处 , 寻寻觅觅 , 总也不见 。
如此心境 , 又怎么能忍受这孤零零的馆舍内关住的满屋的春寒!那傍晚的声声杜鹃哀啼听来是那么凄凉:一切外界景观 , 都反射出内心的孤苦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