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的词诗词( 二 )


欧阳修的《蝶恋花》更是有我之境的典范:“槛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 , 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
” 在寂寞的主人公眼里 , 菊花被忧愁的烟霭笼罩 , 兰花上的露珠是哭泣的眼泪 , 双飞的燕子可羡 , 通宵的明月可恨 。
天地万物都因为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成了另一般模样 , 染上了主人公浓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若非彻夜难眠 , 又怎知“斜光到晓穿朱户”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有我之境还是好理解的 。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 , 非常兴奋时 , 感到天地广阔 , 阳光灿烂 , 花儿在微笑 , 鸟儿在歌唱 , 即使冷风也感到清爽 。
而悲伤时则觉得天地无光 , 一切无精打采 , 热闹的景观更惹人心烦 , 喜庆的气氛更衬心境凄凉 。
甚至觉得群山黯然 , 江河呜咽 。
触目皆是伤心色 , 入耳无非断肠声 。
而无我之境则有些难解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中 , “悠然”正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 是有我 , 怎说是无我呢?且看作者的解释 , “出于观我者 , 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 , 境多于意 。
然非物无以见我 , 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 。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 , 能有所偏重 , 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
”这话是说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
“非物无以见我 , ”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 , 虽然有我之境重在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 但也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 , ”是针对无我之境说的 , 虽然无我之境 , 重在描写景物 , 但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
所谓无我中还是有我 , 只不过感情不像有我之境的强烈而已 。
王先生还说 , 境非独谓景物也 。
喜怒哀乐 ,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 谓之有境界 。
否则谓之无境界 。
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 , 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由诗人的情感和外界景物发生联系而构成的 。
看来 , “境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意境” , 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有我 , 无我之分 ,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 。
那么又如何理解“无我之境 , 以物观物 , 故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呢?明明是诗人在观物 , 怎说是“物观物”呢?用叔本华这句话来解释无我之境是最恰当明白的的:“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 , 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 , 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 , 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 。
(《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也就是说 , 诗中的我也好象成为外界的一物了 , 与其他景物融为一个和谐的境界 , 我观物 , 就是物观物 , 故不知何者为我 , 何者为物了 。
这种境界中诗人的心境是很宁静的 , 闲适的 , 没有世务的烦扰 , 没有荣辱得失的顾虑 。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就表达了他辞官归隐田园后融入大自然怀抱里悠闲自得的心情 , 摆脱了官场事务的烦扰 , 忘却了荣辱得失 , 尽享田园生活之恬淡 。
人的情感心境很静 , 才能象没有情感的物一样与外界相融 。
本性接近自然的人最容易写出这种境界 , ...
结合具体诗词作品,请你谈谈对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随着广告业的发展 , 在商业价值之外 , 广告语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 广告语对于诗词的借鉴也因此由浅入深 , 愈行愈远 。
广告语借鉴古典诗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引用引用是古代诗词在广告语的运用中最简明直接的方式 。
按广告语引用方式的不同 , 又可将其分为“直接引用”和“断字截句”两种 。
“直接引用”是指广告语对古典诗词不作任何修改 , 照搬过来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