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诗词朱熹( 五 )


8 光景:风光 。
简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 , 也很像是这样 。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 “胜日”指晴日 , 点明天气 。
“泗水滨”点明地点 。
“寻芳” , 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 , 点明了主题 。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 , 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
“一时新” , 既写出春回大地 , 自然景物焕然一新 , 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 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
“东风面”借指春天 。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 , 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 , 寻芳所得 。
从字面上看 , 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 , 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 , 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
朱熹未曾北上 , 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 , 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 , 教授弟子 。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
赏析: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 , 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 , 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 , 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
春回大地 , 诗人耳目一新 。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 , 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
仿佛是一夜东风 , 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 , 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 , 步步深化 , 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
但泗水在山东 , 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 , 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 , “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 , “东风”暗喻教化 , “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 , 难免枯燥乏味 。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 , 不露说理的痕迹 。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
作者背景朱熹(1130-1200) , 南宋哲学家 。
字元晦(huì) , 一字仲晦 , 号晦庵 , 别称紫阳 ,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 也写过一些好诗 , 善于寓哲理于形象 , 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
译文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 , 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 , 东风吹得百花开放 , 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
含有竹字的诗句唐代:绿竹半含箨 , 新梢才出墙 。
雨洗娟娟净 , 风吹细细香 。
――唐.杜甫《咏竹》 庭竹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 风摇青玉枝 。
依依似君子 , 无地不相宜 。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 , 新梢才出墙 。
色侵书帙晚 , 阴过酒樽凉 。
雨洗娟娟净 , 风吹细细香 。
但令无剪伐 , 会见拂云长 。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 , 寒色已青葱 。
冉冉飘凝粉 , 萧萧渐引风 。
扶疏多透日 , 寥落未成丛 。
惟有团团节 , 坚贞大小同 。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 , 闭门秋草生 。
何以娱野性 , 种竹百余茎 。
见此激上色 , 忆得山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