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词大意( 八 )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

【咏柳诗词大意】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 。
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
读诗作画,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作画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
师生同画 。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
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
学生自画 。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 。
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
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词发”的产物 。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由景引情 。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
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
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于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