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月末有啥说法,冬在尾是什么意思( 十 )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 , 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 南方煮汤圆。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明天就是冬至了 , 大家可别忘了吃饺子?。?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
在北方 , 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 。据说当时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耳朵样的一种叫“娇耳”的东西煮熟给大家吃,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 。不仅如此 , 在冬至这一天 , 很多地方还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惯 。相传 , 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 , 觉得味道特别鲜美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
而在南方则是煮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的习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 , 知是明朝冬至天” 。有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可以说是仅次于过年的一个节日 。
在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 。养生的重点要注意少量多餐、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 , 注意合理用脑 , 防止过度疲劳 , 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
参考资料:百度快照

冬至在月末有啥说法,冬在尾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5、冬至有些什么习俗?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 , 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 。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 。苏州自古有句俗话 , 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 , 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 , 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 。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 , 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 , 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 , 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 , 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 , 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 。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 , 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 。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 , 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 。”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 , 春天打虎” , 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 。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 。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 。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 , 对食者而言 , 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 。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 , 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 , 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 , 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 , 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 。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 。早上吃不下饺子 , 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 。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 。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 。”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 。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 。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 。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 , 放了鞭炮,开始“搓丸” 。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 。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 。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 。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 。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 , 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 。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 , 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 。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 , 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 。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 , 今后会长得丑 。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 。“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 , 天未亮 , 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 , 盼啊天未光”的童谣 。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 。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 。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 , 闰年为13粒 , 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 , 噪声哗然 , 俗叫“报喜” , 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 。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 。阴极而阳始至 , 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 , 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 , 午餐家人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 , 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 , 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 , 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 , 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 , 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 , 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员阊笆? ,自此 , 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 , 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 。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 , 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 。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 , 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 , 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 , 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 , 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 。在古代 , 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 。《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 。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 。《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 。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 , 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 。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 。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 , 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 。祭祀之后 , 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 , 既怀念亡者 , 又联络感情 。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 , 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 , 谓冬至安眠一夜 , 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 , 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 , 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 , 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 , 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 , 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 , 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 。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旧时越中 , 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 , 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 , 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 , 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 。此俗流传已久 。但到底因何成俗 , 却各有说法 。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 。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 。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 , 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 , 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 , 又称冬节 。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 , 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 , 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 。节日前夕 , 家家户户要“搓丸” 。有红、白两色 。“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 , 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 , 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 , 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 , 冬节为“尾丸(圆)” , 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 , 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 。凡阳尚圆 , 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 , 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 。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 。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 , 又举行家祭如除夕 , 供品中必有嫩饼菜 。泉俗过年 , 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 , 举行祭祖仪式 , 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 。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 , 称“上冬天” 。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 , 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 , 所以谓之“入苦坑” 。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 。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 。“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 , 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 , 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 , 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 , 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 。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台湾冬至习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 , 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 , 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 , 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 , 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