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月末有啥说法,冬在尾是什么意思( 七 )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小毕八祝畚隔夜火校裹入被内 , 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 , 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 。此俗流传已久 。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 。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 。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 。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 , 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 , 忌吵骂滋事 , 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 。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 , 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 , 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 , 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 , 《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 , 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 。有红、白两色 。“搓丸”手艺细巧 , 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 , 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 , 在搓冬节丸的同时 , 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冬节早晨 , 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 , 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 , 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 , 乃粘丸于门 。凡阳尚圆 , 阴尚方,五月阳始生 , 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 , 角,方也 。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 。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 , 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 。泉俗过年 , 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 , 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祭仪十分严格 , 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 。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 , 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 。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 , 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 , 所以谓之“入苦坑” 。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 , 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 。此外 , 还有“干冬节 , 湿年兜” 。“冬至在月头 , 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 , 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 。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台湾冬至习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 , 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 , 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