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月末有啥说法,冬在尾是什么意思( 六 )


潮汕冬至习俗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 , 终藏之气 , 至此而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 , 十五日中 。阴极而阳始至 , 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 , 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 , 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 , 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 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 , 更是好兆头 , 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 。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 。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 。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 , 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成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 。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 , 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 。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 , 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 。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 , 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 。在古代 , 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 。《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 , 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 。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 , 谓“冬至百六是清明” 。《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 。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 , 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 , 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 。是日 , 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 。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 。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 , 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 , 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 , 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 , 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 。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冬至吃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