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秋的知识,立秋小知识 关于立秋小知识( 三 )


秋后还有一伏 , 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 , 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 , 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 , 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 。
立秋三候:
在古代,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有“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的说法 。这里的“候”其实是古代气候学上的一种基本时间单位,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小的时间单位 。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 。
“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 , 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也就是说 , 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 , 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
“二候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 , 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 , 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 , 示秋金之白色也” 。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 , 寒蝉之于秋天 , 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 , 都是一种信号 。
立秋养生: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 , 故万物收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
立秋后的养生要点,是预防肺燥,守护阴津 , 做到“五防五调” 。
立秋后须防五种疾?。?
防秋季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因没有适应温差变化引起抗病能力下降,出现乏力、流鼻涕、咽喉疼痛及发烧等症状 。
防鼻炎 。立秋后空气中湿度逐渐降低 , 下雨次数逐渐减少,空气中水分蒸发快,致患者容易出现鼻腔黏膜的干燥;加之立秋后气温下降,鼻腔内神经对鼻腔内温度的降低非常敏感,或会出现血管的改变,导致鼻腔内出现不通气、流鼻涕等相关炎症性改变 。
防消化道传染病 。在饮食卫生方面,要特别需要注意由冰箱食物储存不当引起的肠炎,如果出现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