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有妙招,天气炎热古人也烦恼,古代的人是如何避暑的?( 七 )


夏至时节 , 日照充足、气温持续攀升,农作物生长迅速,对降水需求较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 。“夏至水满塘 , 秋季谷满仓 。”唐志强说,此时正是早稻抽穗扬花、棉花现蕾和蔬菜水果的采收旺季,正是农作物需水最为紧要的时期 。
唐志强说,中国华南地区及东部地区 , 夏至以后容易出现伏旱天气,为了增强抗旱能力确保收成,在伏前做好蓄水保墒也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雨量极其充沛,正是蓄水的最好时机 , “闲时蓄水忙时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6月19日 ,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的志愿者在尹庄村帮助农户浇灌玉米苗 。李新义摄
夏至时节农作物进入生长的旺盛期,农民要及时对农作物进行管护 。唐志强说,过了夏至 , 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也都进入了不同的生长期,加强玉米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 。农谚说“玉米见了铁,一夜长一节”,这里的“铁”是锄头等中耕除草农具,意思就是 , 要想玉米长得好,就要多给玉米松土、锄草 。
冬至饺子夏至面,怎么吃最应季?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 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传统节日,在古代要放3天假 。唐志强说,夏至的习俗众多,许多文化习俗都折射出阴阳转折的意涵 。祭地、测日影、祭祖、观莲、赏极光,以及饮食中夏至面、吃姜、吃馄饨等都具有转折的寓意 。
自古以来就有在夏至时间庆祝夏粮丰收、祭祀祖先之俗 , 以祈求消灾丰年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唐志强介绍 , 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仪式 , 祈求消除荒年和饥饿,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今夏至前后,有些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 , 就是古代庆祝活动的遗存 。”
夏至 文字写法(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冬至饺子夏至面 。”唐志强说,食哉惟时,这句谚语说的就是在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特定饮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夏至时节庆贺丰收、解馋吃鲜,古代人们讲究“不时不食”的理念,要吃最新鲜当季食材 。“夏至是芒种过后新小麦刚收割的季节,此时小麦新鲜有营养 。”
夏至吃“夏至面”,也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意 。这一天,有的地方还会食用一些冰凉食物,冷陶面(也称过水面)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冷淘面早在唐宋时期就很流行,杜甫有首《槐叶冷淘》就写到了食冷面的感受,诗中有“经齿冷于雪”的句子 。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宋代两京食肆上还有“银丝冷淘”和“丝鸡淘”等出售,丝鸡淘即是鸡丝冷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