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六 )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 , 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
粽子 :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 , 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 。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 ,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 , 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文章插图
4、端午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 。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 , 以草木灰汁煮熟 , 色、香、味别具特色,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 。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 , 认为动物的角 , 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