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的来历故事,有关于臭豆腐的来历.故事或传说(23)


那么,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 。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 。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 , 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 , 沿街叫卖 。时值夏季 , 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 。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 , 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 。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 。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 , 赶忙打开缸盖 , 一股臭气扑鼻而来 , 取出一看 , 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 , 送给邻里品尝 , 都称赞不已 。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 。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 。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 。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 , 时为康熙十七年冬 。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 。清朝末叶,传入宫廷 。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 , 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 , 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
古代寿面从何而来
唐明皇即位之后,渐渐冷落原来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对唐明皇说:“三郎,你忘了当年我脱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换了一斗面,为你做汤饼过生日的事吗?”这故事反映了唐代人过生日是吃“汤饼”的 。汤饼又叫做“水引”,也就是汤面,可见过生日吃汤面的习俗由来已久 。
回锅肉的传说
回锅肉:四川名菜 , 又称熬锅肉 , 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 。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 , 再爆炒 。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 , 潜心研究烹饪 。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 。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 。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