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二 )


《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 。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 。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 。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 。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 。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 。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 。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 。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 。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 。如果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看到他们一行人开始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给读者的感觉是物质食粮的诱惑超过了精神食粮 。非常值得一看!

《围城》的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有的参考书上,《围城》被列为给初中生的推荐书目,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并不是说《围城》有多么地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想要理解《围城》,必须要有一定的阅历,里面的讽刺挖苦,作为中学生就是可以读懂的了,但是想要了解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内心感受,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
《围城》的一个特点是整本书中基本没有什么大事件,似乎描述的一直是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知识分子回国后的平常经历,从头读到尾,都没有什么能够让你内心激荡的情节 。而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也给人一种没有什么可以赞美的地方的感觉 。但是,这恰恰就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冷漠、阴暗、狭隘、软弱并将这些展示到了读者的眼前 。尽管钱老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过“这不是一本影射小说”,但是无疑,这本书的确给那些当时海外归来的所谓精英当头一棒 。
《围城》中从来没有眼泪,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围城》中从来没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诙谐的讽刺 。钱老以幽默来书写《围城》并没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反而更能使沉浸在海归一梦的知识分子们惊醒过来 。《围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感动或是崇敬,但带给了我们理性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