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反思(12)


6、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 教学实践表明 , 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 。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 , 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 ,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 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 通过学生熟悉的弹力的例子 , 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 。通过探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 并通过使用测力计进一步分析归纳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 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 。

《弹力》教学反思


以前上弹力时 , 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 , 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 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 , 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 , 缺少了学生的参与 , 显得教学是单向的 。
这一次上课 , 我先演示 , 再准备了弹簧 , 导线 , 橡皮筋 , 橡皮泥 , 纸片 , 让学生动手实验 ,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 , 忙的热火朝天 , 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 , 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 。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 , 一个个踊跃举手 , 大胆发言 , 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 。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 , 学生们热情高涨 , 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 , 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 。通过一些小实验 , 课堂氛围活跃了 , 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 , 主动性变高了 , 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
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 , 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 , 桌面发生弹性形变 , 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 , 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以后有待改进 。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 , 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 , 较易为学生接受 , 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 ,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习课 , 采用了“自我学习──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 在教师的引导下 , 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 , 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习基础知识 , 讨论困惑 , 提出问题 , 学生自我解决 , 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 , 成为学习的主体 ,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 , 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 , 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 , 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