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书笔记如何写?(11)


这几个步骤看起来简单,其实对父母要求蛮高的,需要父母们耐心体会和练习 。
05 针对不良行为的目的揭示法
孩子的不良行为是许多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 。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 。
其实父母们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看法就发生了问题 。父母要正确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行为 。
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 。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 。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 。
书中指出大人眼中孩子“不良行为”的几种情况: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 。其实并非真正的不良行为 。只是行为不当 。
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 。大多数时候,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 。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
也就是说,孩子行为背后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而这一共同目的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小的目的和行为,其背后对应不同的错误观念 。即:
错误目的一:获得关注 。错误观念:我只有获得关注,才能获得归属感 。
错误目的二:获得权力 。错误观念:只有我说了算时,才能获得归属感 。
错误目的三:报复 。错误观念:我不好过,但你也别想好过 。
错误目的四:自暴自弃 。错误观念:我觉得我做不好了 。
作者指出,父母需要仔细的鉴别这四种不同的错误目的和行为 。因为它们对应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
其中,目的一和四比较相像,孩子都表现为失望和沮丧 。但目的一在孩子获得关注后会有好转,而目的四中,孩子则要求父母走开 。
另外一种鉴别线索是,父母对照自己的感受 。如果感到受到伤害,那就是目的三:报复 。如果感到受到控制,那就是目的二:权力 。
对于目的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对目的二,父母就应该适当的退出权力之争,改由合作和建设性的方式 。对目的三,实际上是孩子的补偿机制,仍然需要建设性的方式处理 。对目的四,则需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小的目标,一点点帮他建立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