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五 )


⑴理解 “恍然大悟” 。
“悟”是什么意思?“大悟”呢?吴王明白了什么?
“恍然”什么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吴王的话?试试看 。
⑵这一段与前面的那些语句相照应 , 找出来读一读 。
相机理解“处死”、“死命令”、“固执”……体会的吴王的固执 , 大臣的着急 , 吴国危险的处境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 ,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恍然大悟”组织教学 ,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所指 , 并联系有感情地朗读吴王的话 。然后 , 联系全篇 , 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 。]
四、品味少年之“智”
1、过渡:大臣劝阻无用 , 吴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站了出来 , 成功地劝阻了 , 挽救了吴国 。同学们 , 你们想过没有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王改变了主意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 , 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语句 , 说一说你的体会 。
3、小组交流 。
4、全班交流 。
⑴“拿着弹弓、转来转去” “三个早晨” 说明了什么?“毫不介意”什么呢?少年在意的是什么呢?
⑵“终于”能表现少年怎样的心情?
⑶朗读人物对话 , 体会人物心理 , 练习感情朗读 。尤其是吴王的心理变化 。(关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结:“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三天中看见的趣事吗?(联系时间、地点、弹弓等体会少年的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来品悟 , 自然会轻松一些 。教学中 , 我引导学生 ,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个词来交流 , 并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 , 深入吴王和少年的内心 , 感悟少年规劝的巧妙 。]
五、积累中华成语
1、总结寓言“螳螂捕蝉” 。
2、联系“围魏救赵”从反面理解“螳螂捕蝉” 。( 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 赵国向齐国求援 , 齐国任命田忌为将 , 孙膑为军师 , 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 , 直接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 魏军只好回军救援 , 解了邯郸之围 。)
3、激发谈话:泱泱大中华 , 上下五千年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 ,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华!成语大多只有四个字 , 或记载着一段历史 , 或蕴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语呢?说说看 。
学生交流后出示成语先说说你听说过那些 , 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再齐声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