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的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八 )


【篇4: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 。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的文章 。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 。
环境对人的熏陶感染甚是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分不开的 。所以做父母师长的要为我们千方百计选择和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因为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成长,确实离不开它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能催发一个人上进,而一个
差的环境呢?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人们就总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贤良,如纸包兰麝,因香而香 。人若近邪友,似柳贯鱼鳖,因臭而臭 。”这说明,中华民族早已运用环境心理学的规律于教育与个人修养方面了 。
【篇5: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 。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 。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 。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 。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 。面对野草的嘲讽
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 。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