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原文、作者,王珪《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六 )


鉴赏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 。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 。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 。“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 。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 。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 , 驶向归途 。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 。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 。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 , 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 , 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
中间二联 , 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 。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 , 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 。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 。“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 。“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 。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 。“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 , 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 。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 。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 , 都惨遭失败 。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 , 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 。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 , 对国势日益凌夷 , 感触必深 。《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4原文:
玉树歌残王气终 , 景阳兵合戍楼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