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正唐怎么样,方正字体真该死、字不让用还有这种事( 七 )


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 。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 。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 。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 。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
问题九:草书源于哪个朝代?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伐”,即潦草的隶书 , 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 , 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问题十: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草书】汉字字体名 。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 。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 , 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笔势秀丽,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 , 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 , 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 , 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 , 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 , 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 , 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 。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 , 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