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二 )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 。”“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 。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 。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 。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 。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 。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 。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 。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 。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 。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 。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 。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 。“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