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皮囊》读后感怎么写?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 。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 。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 。一个80后,从采访人员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 。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 。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 。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 。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 。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 。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


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皮囊》读后感怎么写?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 。"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自己一直刳着一只断箭打仗 。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 。于是,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感悟]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潜发潜能,让你充满力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和事业的奇迹 。然而,信心必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如果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 。很多人把希望、梦想和自信等同起来,以为自信就是不切实际,无论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能达到目标 。其实这是对自信的误解 。你相信长生不老吗?你相信你真的能够移山吗?你相信自己可以做总统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可笑,然而很多企业和职场人士实际经常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 。例如时下有不少企业动不动就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标榜为公司的愿景;有些职场人士不顾自身条件,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求得更高的职位或是高薪报酬,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总是能够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 。如果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空有一腔热血,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抱负反而对自己是有害的 。因为盲目地追求一些过高的目标可能让你死于乱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