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皮囊》读后感怎么写?( 三 )


李大人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不能逃避 。
作者说:没有故乡,每个人都是孤魂野鬼 。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 。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得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 。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 。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 。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 。
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 。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 。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 。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进无止境,渐入佳境
生活的意义正是生活本身 。

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皮囊》读后感怎么写?


阿太,一个九十多岁的神婆,在外婆去世的时候没有哭,异常平静,显得有些冰冷无情,但她告诉我,“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直到阿太去世,我才明白她说的这话 。
父亲,做过心脏手术,中风两次,以至于后来半瘫,但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按照他的逻辑能恢复成以前一家之主的样子,家里人都明白他不可能恢复,但谁也不愿意戳破,因为总得有人提供一套希望的逻辑,让全家人走下去 。父亲是倔强的、坚强的,坚持每天外出锻炼,试图幻想恢复,直到那一场台风,把它拍倒几次,无法爬起,直到那时他内心的某些东西被全部击碎,这声音听不见,却真实地弥漫开,漂浮在整个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