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14)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
(2)看图对比出司马光的机智 。图画中还有一个孩子也在救掉到缸里的孩子,画面直观性强,所以我以这个孩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司马光和其他人的救人思维不同,别的孩子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是让水离开人 。司马缸的机智聪慧,就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4、拓展思维,再次体现生命教育 。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
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时,本想在拓展思维一处,为学生提供几个故事环境,让学生动脑在遇到什么样的意外时该怎样做,这也同样对学生做到了生命教育,还让学生学会怎样面对意外 。在与“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救掉到缸里的孩子?”做了一番取舍 。最后,还是回到文本,让孩子依据本课的故事创造思维,因为我们认为不论哪一种都达到遇事冷静,积极动脑的教学目的 。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 。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 。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 。”我肯定了她的说法 。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 。”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 。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 。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 。”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 。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 。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 。“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