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高手一样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之后 , 再问这些参与者是否愿意帮助研究人员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 , 写下生活不公平的人更不愿意帮助研究人员 。
当你觉得你是一个受害者的时候 , 便会觉得全世界都在欺负你 。这个时候 , 你的潜意识中已经树立起了保护屏障 , 有了这样的心理 , 自然不会用开放的心态去帮助别人了 。
而且 , 有了受害者心态 , 对于事物会变得十分敏感 , 这都会让你把自己放置于被动地方 。
我有个朋友便是如此 , 有一段时间 , 我很忙 , 他的微信总是回复很慢 , 有时候还会忘记回复 。
他则认为我是故意不回信息的 , 然后开始扩大事态 , 用灾难性思维想象 , 然后越想越委屈 , 他把我当朋友 , 我居然是把他当跳板 。
于是他居然给我留下一连串言辞激烈的语音 , 然后删除了微信 。
而这对于我来说 , 简直是莫名其妙 , 也顺手删除了他 , 两天后 , 看到他的好友申请 , 果断拒绝 。
其实 , 我们完全不必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 这样的心态 , 并不能让我们获得 。
3、放下对自己的苛责
小侄儿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 , 他知道糖可以让牙齿长出小洞洞后 , 便杜绝了糖;他在每晚九点半 , 都回准时睡觉 , 什么都不能打断他的生物钟 。
这对于一个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 真的是很难得 。
然而 , 对于自己的高要求 , 也让他对自己十分苛责:每天去学校 , 一定要第一名 , 老师的奖励 , 一定要最多的 。
达不到的时候 , 便会从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哭 。
对自己的苛责就像是天性 , 小孩子如此 , 大人也是如此 。
大人更甚的 , 是还会不停苛责过去的自己:
“我当初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当初怎么会看上这样的人?”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思维 , 就如《像高手一样思考》中说:
“我们会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或内疚 , 因为那些行为已经不再反映我们当下的价值观 。”
但既然过去的行为是在过去的价值观下完成的 , 那和现在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不应该一味去悲伤自己的曾经 , 而是要庆幸 , 自己及时改变价值观 , 没有让错误延续 。
这样 , 我们则更容易原谅自己 , 让自己的精神更聚焦当下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