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设立的背景是什么,国家公祭日的由来的是什么?( 三 )


难免许多人以戎马倥偬、战事繁忙、败仗较多、打完就撤、无暇统计为由,为不能安葬、精确统计战死者开托,这种理由显然十分牵强 。据悉,哪怕是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至今也没有详细的牺牲数字和名单,许多八路军烈士尸骨多年前还在荒郊野外 。平型关究竟阵亡多少八路军竟然成为今天军事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谜团,实在令人叹息 。
青山有幸埋忠骨,战地黄花分外香 。有名的将军都有重要地位,忠骨会被隆重安葬,可是那些无名烈士谁愿问津?他们站起来是一片天,倒下时是一座山 。从关注有名的牺牲者到关注无名的战死者,更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细致入微的人道精神和生命理念 。
如果说战争索赔问题能否解决主要取决于日本方面的反省和忏悔意识的话,那么抗战烈士遗骨的寻找和名单认定完全是我们自身的任务 。前者关系到对于战争伤害者及其遗属的心灵和物质的抚慰,后者关乎牺牲者的尊严和肯定,更是一项惠及全民精神品格的一件大事 。可以看到 , 越是发达的国家的战死者身份越是清晰 。即使找不到尸骨,名字是存在的;即使没有名字,尸骨是被妥善安置的 。
美国经常在全世界寻找战死者尸骨,《拯救大兵瑞恩》更是体现了美国人的生命价值观和理念 。日本也是尽可能地详细记载士兵阵亡的时间地点经过 。比如1934年日军战死名册《满州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中记载:“步兵第七十六联队陆军步兵营长清水口松二 , 昭和8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乡骑涉场战死 。”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而在现在的吉林德惠,人们对于抗战烈士知之甚少,跻身400位左右全国旅级以上抗战牺牲将领中的王光宇、胡乃超、陶净非三位德惠籍英烈往往也只是专家学者们关注 。
对于大规模战役造成的群死群伤,日本长年累月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就收敛遗骸与美国政府交换情报,并听取遗骸家属的意见 。约有21900名日本士兵战死在硫磺岛 , 日本政府于1952年启动遗骸收敛工作,至今找到了1万多具遗骸 。为推进搜寻工作的开展 , 就在战争结束65年后的今天 , 日本还成立专门机构“特命队”,由首相菅直人下令设立,由内阁官房、外务、厚生劳动、防卫等各省负责人组成 。首相菅直人亲自出席会议,在致辞中表示 , “收敛完每具遗骸是国家的责任,希望今后能将遗骸收敛的范围能扩大到国外 。”
抗战结束至今已经60多年,是否我们往往过多关注现实,不太关注历史;是否过多关注物质,而不太关注精神;是否过多关注加害者是否反省 , 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责任和担当,以至于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仇恨过度 , 理性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