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写?( 二 )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 。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 。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 。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 。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 。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 。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 。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