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内涵,湖湘文化的特色( 五 )


北方文人不但成为孤寒的湖南文士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且带来了北方文坛风气 。北方文士在湖南常题壁,唱和,寄曾,这一系列活动给湖南地域文学带来的生气 。湘文化也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继承楚文化而逐步开始发展起来的 。
在这样一个历史大前提下 , 杜甫,作为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湖南之行及留给后世的诗篇和遗迹,无疑对湖南地域文学与北方文学的交融,甚至对其地域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的 。
大历三年(768)杜甫游岳麓山道林寺有《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桃源人家易制度 , 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J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 , 物色分留与老夫 。”与宋之问的《晚泊湘江》及后来作幕潭府的沈传师,斐怀古诗并称“四绝”,中唐以来人们十分珍视,作四绝亭一贮之,以诗板高悬寺内,四绝诗、亭成为潭州一胜迹,韦蟾诗称:“沈裴笔力斗雄壮 , 宋、杜词源两风雅 。”可见后人之无限仰慕 。四绝亭周围的景致极美 , 文人诗兴因此更高,齐己《怀道林寺道友》云:“四绝唐千万木秋 , 碧参差影压湘流 。闲思宋杜题诗板 , 翌日凭栏道业休.”像这样写成的诗颇多,以至后来成集,《新唐书.义文志四》 。
二、杜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湖湘文化中凭吊文学的发展
杜甫仙逝湘江后有杜甫墓,杜工部诗才盖代 , 名悬日月 , 受后人景仰,并有不少凭吊诗为后人传颂:
扁舟下荆楚间,竞以寓卒,旅殡岳阳 。享年五十有九 。
――唐?元稹《题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其卒当在潭岳之间,秋冬之际 。
――宋政和五年 凤台子 王得臣 彦辅《麈史》
水与汨罗接 , 天心深有存 。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 。流落同千古 。风骚共一源 。江山不受吊 , 寒曰下西原 。
――宋?徐屯田《过杜工部坟》
历代文人墨士对杜甫的凭吊不枚胜举,这些文学创作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湘文化的发展 。
三、杜甫的“史诗”给湖南的历史学考察留下了一笔财富
杜甫的诗向有“诗史”之称,他在湖南的创作也毫不例外的发挥了这一功能 。
譬如杜甫写下了《麓山道林二寺行》后 , 离开长沙,逆水来衡州投奔韦之晋,不料到了衡州才知道不久前韦之晋已调任潭州刺史,两人恰于途中错过 。杜甫再匆匆赶回长沙,韦之晋却不幸在日前暴卒,这使杜甫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他只得暂栖江上的小舟之中,有时暂住在江边的阁楼之上 。生活没着落,他只能靠奉赋赠诗取得一点接济度日,这种“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难日子,使年老的杜甫心情倍增愁闷 。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杜甫也没有仅仅悲伤自己的身世际遇,而是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 。他写人民的疾苦 , “万姓疮痍台 , 群凶嗜欲肥”;写吐蕃侵于外,藩镇骄与内,“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写战争的残酷,“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霰”;写与死于战乱的百姓相比,自己尚有一舟可以栖身洗濯 , “入舟虽苦热,垢腻可灌溉 。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 。”这些诗,真切地描述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状貌,为长沙留下了一页长沙诗史 。杜甫在湖南留连了一年多,留下诗作近百首 。这些诗篇是杜甫生命的最后年月、也是他一生中最潦倒的时刻所作的,因此大多是凄凉漂泊生活的写照 , 表现了他暮年落魄江湖而又关心天下安危与百姓疾苦的感情 。其中一些诗篇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长沙地区的风物人情 , 使人读来倍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