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四 )


《使至塞上》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

《塞上》原文及翻译赏析怎么写?


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
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
注释
鸣骹(xiāo):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 。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北宋初年,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国力渐长,主要对抗势力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等,作者当时怀着报效国家之志,创作此诗 。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 。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 。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 。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 。《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 。”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 。“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 。“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 。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 。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 。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 。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 。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 。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