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怎么写?( 四 )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
板书:
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
三、自读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⑴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⑴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
⑵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
⑶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
②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
③ 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⑷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爸爸 。)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让我们再来读3 ~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