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有什么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 )


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想寻求根源,可以利用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总结的儿童时期的四种应对策略:讨好型、指责型、计算机型、打岔型 。
假如发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拒绝一切毒鸡汤时 。可以关注一下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不是非要悲观变乐观,而是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一个充满敌意的外部世界,而在于我内心认为自己无用 。” 。
达到存在主义治疗师德赞所说的更为容易一些:“真正地拥抱生活意味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焦虑和愧疚,讲其视为内在的一部分 。”
对于那些沉迷于游戏世界的人,卸载n次无济于事、因为会有n+1次重装 。精神分析学家温妮科特和匈牙利米哈里发现:在游戏中,重要的不是发现自我,而是失去自我,这与无目的的状态有关 。
“我总是每隔几分钟看一次手机,为什么我不能集中注意力?”
我们特别注意一件事物,一般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 。譬如最近超级喜欢粉红豹,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穿戴粉红豹的人,这就是内源性,如果你被电动车撞到过,你走在路上最注意的就是行进中的电动车,这就是外源性 。
手机的问题在于来信息的声音、亮屏、震动,这些会刺激大脑产生愉悦而沉迷的化学物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内源性的:错失信息、错失快乐 。
至今为止,手机已经发展到了“内隐注意”,即使把他放到隔壁房间静音状态,也会时刻惦记它所带来的信息 。这引起的后果,最严重的就是“认知损失”,导致行驶中的汽车、驾驶汽车中等要求注意力集中的行为时,无法完成超越手机的吸引力,这是十分危险的 。
这是“为什么我这样?”这一部分很多读者疑惑的问题解答,除此之外,还保罗了很多人生疑惑的问题,譬如中年危机、怒路症、善意的谎言、各种恐惧症、酷爱刺激、酷爱肥皂剧......等等诸多问题,给与心理学理论支持解释及解决方向 。
在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句名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审视自我时我们难以理解,但看影视剧及文学作品时,我们看它们的冲突,皆来自关系的错综复杂,会恍然大悟,这就是人生 。
每个人都喜欢我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总会得到别人对于我们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这观点人人皆知,但却理解不透,出自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
当糟糕的原生家庭已成为心理负担,可以去读精神病学家鲍温的“家庭系统”理论,通过识别家庭系统角色、关系模式以及造成这么模式的方式去分解,最终找到方法 。
对于伴侣的类型总是不满意,婚姻关系不稳定,我们可以去从弗洛伊德的依恋理论寻到蛛丝马迹,我们选择的伴侣反映了我们早期的人际关系,互动编码是否在幼儿时期就写进了我们的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