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 。”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 。而破坏和谐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 。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善良,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美好事物,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 。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 。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 。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 。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 。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 。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 。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 。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 。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 。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 。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 。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 。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
- 校园法制宣传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 档案转出介绍信怎么写?
-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如何写?
- 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承诺书怎么写?
- 旅行社营销工作计划怎么写?
- 初二开学周记如何写?
- 诚信考试的承诺书格式怎么样?
- 农业银行自我鉴定怎么写?
-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如何写?
- 没去升旗检讨书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