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 。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
试以第一段为例 。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 。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 。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 。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 。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 。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 。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 。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 。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 。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
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 。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 。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
有了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
作者介绍: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 校园法制宣传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 档案转出介绍信怎么写?
-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如何写?
- 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承诺书怎么写?
- 旅行社营销工作计划怎么写?
- 初二开学周记如何写?
- 诚信考试的承诺书格式怎么样?
- 农业银行自我鉴定怎么写?
-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如何写?
- 没去升旗检讨书如何写?